《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6780字。教者自评:本课采用版块式教学,思路新颖,其中有导游词的设计,这是对课文的新的解读,是一种授课的再创造。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必读篇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即通过运用各种速读的方法对文本进行解读,了解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文化考察随笔,作者以法国巴黎的城市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为考察对象,全面认识巴黎人的文化观念,从而引出了对中国城市文化保护这一重要命题的思考。而如今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革新,一味“创新”的呼声将很多传统文化抹杀,于是使得冯骥才提出的这个命题变得有现实意义。
职高二年级的学生有过《绝版的周庄》的阅读,有过江南水乡乌镇游览经历的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直观体验还是比较具体,这将有助于他们认识到城市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尽管全面理解城市文化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语言品味,及相关信息的筛选、概括,相信学生还是能正确理解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差异性。在感受巴黎文化完整保护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引发对中国优美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以及我们拥有更多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建立起珍视身边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我们能做得比巴黎人更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爱不是一个字,爱国更不是一种口号,需要日常的时刻关怀,需要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也是冯骥才先生所积极倡导的。
【教学目标】
1、从城市保护角度,辨析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差异。
2、通过速读,提高筛选、概括文字的能力。
3、通过集体分工协作,形成思辨力,养成行动力。
4、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文化,爱护文物,体验文物与文化之美。
5、激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及对宁波的热爱之情,用实际行动珍视身边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辨析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差异性。
(剖析:在日常生活中,职高学生于文化的关注较同龄人会更少些,所以有提升他们对文化认识的现实需求性。文物需要保护似乎已经达成一致,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因而区别两者的异同便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