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学案(选修3-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三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8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3/5 16:21:4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简谐振动
机械波

电磁波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
  11.1简谐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振动是物体机械运动的另一种形式,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
  2.领悟弹簧振子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3.知道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的形状,并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4.理解记录振动的方法
  【自主预习】
  1.弹簧振子:把一个有孔的小球装在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小球穿在________杆上,能够自由滑动,两者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弹簧的质量与小球相比________忽略。把小球拉向右方,然后放开,它就左右运动起来,这样的系统称为弹簧振子。小球原来静止时的位置叫做________。
  特点:①表现在构造上,是用一根没有质量的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一个质点;②表现在运动上,没有任何摩擦和介质阻力。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
  11.2简谐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振幅、周期和频率来描述简谐运动的方法。
  2.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3.明确相位、初相和相位差的概念。
  4.知道简谐运动的表达式,明确各量表示的物理意义。
  重点: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理解振动物件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难点: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相位的物理意义。
  【自主预习】
  1.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________距离。振幅的________表示的是做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①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动的振幅,用A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米(m)。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
  11.3简谐运动的回复力与能量
  【教学目标】
  1.掌握物体做简谐运动时回复力的特点,据此可判断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
  2.理解回复力的含义。
  3.知道简谐运动中的能量相互转化及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
  重点:简谐运动时回复力的特点及描述简谐运动的歌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难点:简谐运动的动力学分析及能量分析
  【自主预习】
  1.简谐运动的回复力
  (1)定义: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2)效果:把物体拉回到平衡位置.
  (3)方向:总是指向.
  (4)表达式:F=-kx.即回复力与物体的位移大小成,“-”表明同复力与位移方向始终,k是一个常数,由简谐运动系统决定.
  (5)简谐运动的动力学定义:如果质点所受的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位移的大小成,并且总是指向,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
  11.4 单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摆,了解单摆的构成。
  2、掌握单摆振动的特点,知道单摆回复力的成因,理解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3、知道单摆的周期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用单摆可测定重力加速度。
  重点:1、知道单摆回复力的来源及单摆满足简谐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定性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单摆周期公式。
  难点:1、单摆振动回复力的分析;
  2、与单摆振动周期有关的因素。
  【自主预习】
  1.单摆
  (1)组成:①,②•
  (2)理想化要求: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
  11.5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教学目标】
  1.知道阻尼振动和阻尼振动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2.知道什么是受迫振动及其产生的条件,掌握物体做受迫振动的特点。
  3.认识共振现象,掌握产生共振现象的条件。
  4.了解共振的防止和应用。
  重点:受迫振动的频率特点、共振的特点及条件
  难点:受迫振动的频率特点、共振的特点及条件
  【自主预习】
  1.阻尼振动
  (1)阻尼振动
  实际的振动过程中,系统受到了摩擦力和其他阻力,机械能向内能转化是无法避免的,振动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减小使振动逐渐减弱直至最终停止。这种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叫阻尼振动。阻尼振动的图象如图11-5-1所示。
  (2)特点
  第十二章机械波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知道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
  (2)能区分横波和纵波,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什么是机械波和机械波形成的条件
  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
  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
  【自主预习】
  1.机械波产生的条件:(1)           ;(2)                   
  2_机械波的形成
  (1)实质:介质质点问存在相互作用力,介质中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
  (2)质点间的作用:相邻的质点相互做功,l司时将振动形式与振源能量向外传播.
  (3)介质质点的振动:从振源开始,每一个质点都由前面的质点带动做受迫振动.
  3.机械波的分类:机械波分成和两类.
  第十二章机械波
  12.2波的图像
  【教学目标】
  1.理解波的图象的意义,知道波的图象的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
  2.能在简谐波的图象中找出波长和质点的振幅。
  3.已知某一时刻某简谐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下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并能指出图象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重点:1.理解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的图象的应用. ①根据某一时刻t的波的图象.波的传播方向和波速,画出经过Δt时间以后,波的形状和各质点的位移.②已知某时刻t的波的图象,又知波的传播方向,判断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
  第十二章机械波
  12.3波长、频率和波速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从波的图象中求出波的波长。
  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周期(频率)与质点振动周期(频率)的关系。
  3.理解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4.会用公式v=λf解答实际的波动问题。
  重点:利用波的图象和波长、频率、波速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自主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p29-p30,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一、波长(λ)
  1、概念:叫做波的波长。
  强调: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第十二章机械波
  12.4波的衍射和干涉(二)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认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难点: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
  【自主预习】
  1.波的叠加:事实表明,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________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________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________。
  第十二章机械波
  12.4波的衍射和干涉(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
  2.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3.知道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重点:1.波的衍射现象。
  2.波能够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难点: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的理解
  【自主预习】
  1.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________。
  2.实验表明: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________,或者比波长________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第十二章机械波
  12.5多普勒效应
  【教学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重点: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自主预习】
  1.波源与观察者互相________或者互相________时,接收到的频率都会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第十三章光
  13.1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知道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含义。
  (2)理解光的折射定律;会利用折射定律解释相关光现象和计算有关问题
  (3)理解折射率的概念.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来决定
  难点:1.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
  2.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加深对折射率概念的理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预习】
  一、反射及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它与另一种介质的______时,一部分光会返回到第一种介质的现象。
  第十三章光
  13.2全反射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什么是光密介质。
  2.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3.理解临界角的概念,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4.知道光导纤维原理及其作用。
  重点: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难点: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自主预习】
  1.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我们把折射率较小的介质称为________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称为________介质。光疏介质与光密介质是________。
  第十三章光
  13.3光的干涉
  【教学目标】
  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2.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并知道从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
  3.理解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并能判断出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
  4.知道什么是相干光源。
  重点:光的干涉条件及相干光源的获得。
  难点:知道决定干涉条纹间距的条件,认识出现亮条纹和暗条纹的位置特点
  【自主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p50-p52,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杨氏实验证明,光的确是________。
  第十三章光
  13.5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目标】
  (1)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知道什么是光的衍射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能用衍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3)初步了解衍射光栅
  (4)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
  重点: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知道什么是光的衍射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难点:衍射现象和干涉现象条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自主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P59-P62相关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1)一单色光照射到一条狭缝时,当狭缝较宽时,光沿___________传播,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宽度跟狭缝宽度___________的亮区;当狭缝较窄时,尽管亮区的___________有所减弱,但___________增大了,这表明光经过较窄的单缝时,并没有沿___________传播,而是绕过了单缝的边缘传播到了更宽的空间,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且缝的宽度越窄,在光屏上形成的亮区的范围越___________。
  第十三章光
  13.1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自主预习】
  【典型例题】
  【课后练习】
  第十三章光
  13.6光的偏振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偏振现象,知道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2.了解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从光的偏振现象知道光是横波。
  3.了解日常见到的光多数是偏振光,了解偏振光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重点:知道光的偏振现象及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横波
  难点: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自主预习】
  一、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
  二、偏振片:由特定的材料制成,每个偏振片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只有沿这个方向振动的光才能透过偏振片,这个方向叫,偏振片对光波的作用就像狭缝对于机械波的作用一样。
  三、光的分类
  第十三章光
  13.7光的颜色和色散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理解薄膜干涉中的色散现象,并了解薄膜干涉的应用。
  3.理解折射时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
  4.知道同一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
  重点:光的颜色色散
  难点:光的颜色色散
  【自主预习】
  1、光的颜色色散: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由条纹间距∆x与光波的波长关系为________,可推知不同颜色的光,其波长________,光的颜色由光的________决定,当光发生折射时,光速发生变化,而颜色不变。
  (2)色散现象是指: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________的现象。
  (3)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其_______的大小有序排列。红光与紫光相比,频率大,绝对折射率大,在同种介质中速度大。
  第十三章光
  13.8  激光
  【教学目标】
  1.知道激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2.了解激光的特点和应用。
  3.知道什么是全息照相及其原理。
  重点:激光的特点和应用
  难点:激光的特点和应用
  【自主预习】
  1、激光的产生:激光是原子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发光的、、均相同,两列相同激光相遇可以发生。激光是人工产生的光。在现代科技中用激光器产生激光。激光一种特殊的光,自然界中的发光体不能发出激光。1958年,激光问世。
  2、激光具有的特点以及应用:
  第十四章电磁波
  14.1电磁波
  【教学目标】
  1.知道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和电场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电磁场。
  2.知道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赫兹实验以及它的重大意义。
  重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
  【自主预习】
  1.________建立了经典的电磁场理论。它的内容是:变化的磁场产生________;变化的电场产生________。
  2.如果在空间某区域中有________变化的电场,那么它就在空间引起________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引起新的变化电场……于是,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________产生,由近及远地向周围传播,从而形成了电磁波。电磁波是________波。
  3.________观察到了电磁波的反射、折射、干涉、偏振和衍射等现象。他还通过测量证明,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________速度________。从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4. 伟大的预言
  第十四章电磁波
  14.2 电磁震荡
  14.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受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LC振荡电路和振荡电流。
  2.知道LC回路中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3.知道LC回路的周期和频率公式。
  4.知道什么样的电磁振荡和电路有利于向外发射电磁波。
  5.了解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要对电磁波进行调制,调制方法有两种:调幅和调频。知道什么是调制、什么是调幅和调频。
  6.知道接收需要的电磁波要进行调谐,知道还原信号还要进行解调,了解什么是调谐和解调。
  重点:知道什么是调制、什么是调幅和调频。了解什么是调谐和解
  难点:知道产生电磁振荡过程中,LC振荡电路中的能量转换情况
  【自主预习】
  第十四章电磁波
  14.4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14.5 电磁波谱
  【教学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2.了解电视和雷达的基本原理。
  3.了解电磁波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什么是电磁波谱,知道各种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与无线电波一样,也是电磁波。
  5.了解不同波长(或频率)范围的电磁波的特性以及应用。
  6.知道电磁波也具有能量,知道电磁波是一种物质。
  7.了解阳光的成分以及其能量分布的大体情况。
  重点:电磁波谱
  难点:不同波长(或频率)范围的电磁波的特性以及应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