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鼎湖山听泉
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点击学习目标
▲ 知能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 情感目标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技巧。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 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鼎湖山简介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寺中瑰宝颇多,如《碛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庆云寺下的飞水潭,上有观瀑亭,下有天然泳池。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泻玉喷雪,蔚为奇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潭中游泳,今潭壁上镌刻有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书的"孙中山游泳处"6个大字。
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2310,东经11234,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鼎湖山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植物—桫椤以及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种;楠叶木姜、毛石笔木、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植物40多种;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
3、肇庆简介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有2100多年历史,古称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两字为其登基后所书,意为“开始带来吉庆”。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全市有重要文物景点360多处,其中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宋城墙、星湖摩崖石刻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湖面积近万亩,七星岩岩峰挺拔,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是全国4A级风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示范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自然护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鼎湖山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被确定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肇庆形成了以星湖、鼎湖为中心,连结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园、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德庆龙母祖庙和盘龙峡、高要生态园的“千里旅游走廊”。
4.字形辨析
泠(泠泠淙淙) 晰(清晰) 翼(小心翼翼) 障(障碍)
冷(冷冷清清) 淅(淅沥) 冀(希冀) 嶂(重峦叠嶂)
搏(搏斗) 乏(乏味) 簌(簌簌) 篙(竹篙)
博(博学) 泛(泛舟) 籁(万籁俱寂) 蒿(蒿草)
●探究互动平台
探 究 平 台
【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表现怎样的思想主旨?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2.这篇文章结构思路有何特点?
全文一共由十个自然段组成。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
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节,写“我”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部分:2—7节,写白天“我”在上山的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节,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
把握课文主线: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作者按照移步换景听泉声,写了三个片段:(1)泉声响;(2)泉水多;(3)泉声美。
内容图示:
耳 听 心 听
泠泠淙淙 轻柔
不绝于耳 清 脆
清纯悦耳 厚重回响
欢快活泼 雄浑磅礴
【内容探究】
1、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和时间顺序。
明确: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山泉有以下句子:(1) “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3)“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其中,前三个句子简略,后一个详细;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听泉的感受。
3、从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请简要归纳。
明确:(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5、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
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6.你能说说作者从听泉中感悟到了什么吗?
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7、学习本文的关键在抓住一个什么字眼?
明确:从全文来看,关键在于一个“听”字。“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