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发展
作 者:广西象州县中学 潘筱建
[摘要] 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关注。要克服这些弊病,就必须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课堂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与社会教育保持密切联系,开阔视野,同时要改变语文教育的评价观、教育模式,保证二者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并切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片面追求科学主义,语文教育模式化,程式化严重
形成原因:1、单纯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即“知识中心说”。2、教材的选文遵循“文质兼美”的标准,多为名家高手之作,而反映时代人物、风貌、社会热点的时文很难入选。3、对知识贪大求全,为了应付考试,在教学过程中“一法为主”,讲授呆板的知识、方法、技巧。
(二)谈化人文精神教育
形成原因:对考试的功利追求,忽略语文“载道明理,表情达意”的优势。
(三)脱离社会生活,视野狭窄。
形成原因:语文教学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学生课外阅读少得可怜。
二、语文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挖掘语文学科的精神内涵,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
1、注重人文精神教育。
2、语文教育中必须渗透德育。
3、语文教育中要贯穿美育。
(二)转变学习方式,以课堂学习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把“导”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
1、明确目标 2、自我激励 3、获取信息 4、处理信息 5、完成迁移
(三)语文教育与社会教育互动。学会关注社会、反映社会、回报社会。
(四)转变语文教育的评价观,进行科学的评价,释放学生的生机与灵气。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育 可持续发展 途径
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这一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反思过去,审视现实,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尽人意,有关人士在为此忧虑的同时,纷纷为中学语文教育出谋献策,求出路,找活力。而这一活力就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构架和理性思考的观念,这个观念首先是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从协调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此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纷纷把这一观念引入自己的学科领域中。这样,这一观念的内涵便可理解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等许多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并进一步促进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①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核心是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学语文教育也就扮演着重要的“育人”角色。中学语文教育涉及有内容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伦理、宗教、民俗、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无所不包。正因如此,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诸如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社会平等、生活质量、文化的尊重和多样性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在语文教育中得到反映。因而说,中学语文教育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
一、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
语文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地进行改革,虽有成效,但现在仍不能否认中学语文教育问题严重这个事实,现在语文教育专家在批评它,作家们在批评它,老百姓在批评它,学生们在反抗它,就是国家教育机关领导也是不满意。1997年,中学语文教育界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为严厉的批评。当年的《北京大学》学报第11期在“世纪观察”栏目中发表署名文章,批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不止害一个人,而是害了一代人!”等等的评价。问题的症结何在?于是人们开始反思、研讨、总结、实验、探索。语文教改比其他任何一科的教改叫得都响,又是几年过去,语文教改当然取得了有共睹的成绩,然而许多有识之士仍在摇头,语文教育的现状不是很理想。语文教育的弊端多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片面追求科学主义,语文教育模式化、程式化严重
语文教育过度追求知识化。大体表现在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评的标准化等等。从教材上看,教材内容量多而庞杂,要求偏深。课本所选的一些文章不能真正地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思想政治教育的含量太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注重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文学常识以及听、说、读、写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传授,不注重语文的运用,忽略了语文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