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春天的踪迹》
活动指导:
按照课程时间安排开展此项活动时正值春季,相信学生能够对活动产生充分的兴趣。本活动围绕“春天”的主题设计了三项内容,分别是“编一辑‘自然日志’”、“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一幅‘诗画’”,对于这三项活动涉及的相关内容,其实很多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需要教师在活动之初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
在设计和进行这次活动时,对这三项活动做了一些调整,活动1名之为“春天的足迹”,活动2名之为“春天的赞歌”,活动3名之为“诗情画意的春天”,然后让学生从三项活动中必选活动2,任选活动1或3来进行。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考虑到活动时间、活动精力的安排,同时教材对本次活动的定位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写作和口语交际”,因此我力求能通过设计达到有重点地让学生进行写景的写作尝试。
活动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会用心观察、勤于记录,了解春天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和对自然初步的观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活动时间:七课时
活动设计:
活动1:春天的足迹
1、通过网络、书籍或请教他人等方式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时间、特征等。
2、在校园里、社区中或家庭内,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以“自然日志”的形式记录下它们在春天的变化。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
活动准备:选择好观察目标,了解“自然日志”的写法。
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记录方式上可以是文字与图片(比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比如:摘自学生的一页观察日志
观察时间:2004年4月2日
观察对象:校园操场边的冬青树
观察主题:冬青叶片在春天的生长
参与观察人员:郑伊濛、张雨卉、谢瑶
记录员:郑伊濛
观察记录:前两天冬青的枝杈顶端抽出了几片新叶,今天我们来看时这些新叶的数量增加了很多,好像突然冒出了好几节。叶片是粉嫩的翠绿色,在阳光下是半透明的,和老的浓绿色的叶片呈现完全不同的感觉。
观察感受: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里描写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冬青新叶也是这番感觉。春天真的有魔力,她让生命在她的季节里不知不觉就焕发出成长的气息。
3、请科学老师对学生的“自然日志”进行评价。
相关链接:
(1)国学网——二十四节气表: http://www.guoxue.com/history/jq/jqb.htm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3)二十四节气释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