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桃花源记
武汉市晒湖中学 吴晓芬
[教学构想]
《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这篇300多字的短文传诵千古而不衰,一直到今天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对这篇经典古文的教学离不开诵读。老师的示范朗读很重要。要让学生读正确,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反复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文文字较为简单,且故事性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句,老师要稍加点拨。
本文文辞优美,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要引导学生仔细体验、品味。作者用优美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桃花仙境。有些景物极具画面感,如开头这段景物描写:“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者还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无穷的情趣。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精巧的结构也是本课重点。文中作者多用曲笔,把故事情节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满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设伏笔,妙用悬念,精当剪裁,使故事兴味盎然,多姿多彩。
《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他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勾勒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光秀丽的蓝图,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往往有些老师讲到这里会就此打住,不免让学生觉得遗憾、扫兴。何不就“桃花源”这个概念生发开去,激发思维,升华感情,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为此,我提出两个问题:一、在你的生活中或理想中,有类似桃花源式的地方吗?如果有,请描绘一下;二、桃花源式的社会在作者当时的是社会中不可能实现,就是在现今我们也难以完全达到。那么,怎样才能构建一个“桃花源式”的社会呢?我想学生一定对以上两个问题很感兴趣,并有所收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3、激发学生思维,学习课文时能联系现时社会进行思考。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难点:由“桃花源”生发出去的拓展、延伸。
[教学安排]
1、诵读,自主阅读弄清文意。
2、进行讨论式教学,培养探究精神。
3、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2)利用多媒体放一组画面:灿烂的桃林、静谧的村落、平整的田地、淳朴的农人。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怡然自乐 诣 语 邑人
3、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一遍
4、全班齐读
5、全班同学对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下自己的心得或疑惑。
6、分别点四名同学口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