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试论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乐清市翁垟二中 王建武
学校心理教育是指有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因此,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是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遵循渗透的基本原则
语文课堂渗透心理教育,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文有足够的重视,不能抛开课文大谈阔论,不着边际的发挥;另一方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