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6289字。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台州(tāi) 锱铢必较(zhū) 付梓(zǐ) 叨陪鲤对(tiāo)
B.谛听(dì) 星分翼轸(zhěn) 捧袂(mèi) 桴止响腾(fú)
C.岑寂(cén) 鳞次栉比(zhì) 铿然(kēng) 风驰电掣(chè)
D.罅隙(xià) 惊魂甫定(bǔ) 无射(yì) 为虎作伥(zhàng)
2.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A.旁证博引 幅射 前扑后继 清洌
B.雅雀无声 跋涉 百无聊籁 不暇
C.闲情意致 亵黩 滥调文章 敷衍
D.融会贯通 深邃 题纲挈领 审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失望把勇气 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②在满园 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 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A.赐予 弥散 领悟 B.赋予 弥散 领悟
C.赋予 弥漫 领略 D.赐予 弥漫 领略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小张在车间的技术比赛中,总是名列前三句,真是首屈一指。
B.拿过名家的文章就背,就模仿套用,难免落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C.小李得了冠军后,尾巴翘到了天上,对老朋友也竟然侧目而视。
D.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所谓人文科学,我理解是以人在自然及社会中生成,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归宿为研究对象。
B.该剧描写的故事是:穷雕塑家米勒为了迎接一位亿万富翁的光临,竟把邻居家中名贵的家具、古董偷来布置寒舍。
C.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受市场经济规则的驱动,城市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农村,许多城里人到农村去寻找施展才能的天地。
D.高新科技园区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拓新产业和高科技成果为目标,不断促进科研究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6.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人格恰如一种魔力,从人格发出来言行,自然使人受到感化。 。这就是有人格的背景与否的分别。空城计只能由诸葛亮摆,换了他人便会失败。
A.同是一句话,德高望重者说出来,大家就乐于接受。
B.同是一句话,因说话者有两种人格,效果也就大相径庭。
C.同是一句话,因说话者人格的不同,效力亦往往不同。
D.同是一句话,说话的人人格不一样,大伙儿就会觉得劲头不一样。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
B.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骈散结合,感情激越,气势奔放,开启了宋代赋体散文的先河。
C.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写在人生边上》,杂文《人•兽•鬼》。
D.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登科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放荡”,意谓放纵,不加约束,略含贬义。
B.开头两句抒胸臆,说以往在生活上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一如风吹云散,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
C.三、四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抒发他心花怒放的心情。
D.全诗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诗句颇具象征意味:“春风”,即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得意”,紧承“春风”,即指诗人沐浴自然界春风的愉悦,也指沐浴皇恩的欣喜。
9.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日”和“今朝”句对比,突出了诗人进士及第时觉得一下子冲出困境,踏上得意仕途的喜悦心情。
B.“春风”两句是神来之笔,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在春花烂漫的长安大街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极为生动鲜明。
C.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如何能“看尽”?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此刻的心情,虽无理却有情,让人读来不觉得荒唐。
D.全诗狂喜之情迸射而出,一泻无余,于直率中显出豪放雄健的风格。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断 莺
俞平伯
风筝想飞上天,
被一缕游丝系定了;
上去,下来,
嗡嗡的不知怨谁哩?
“不要叫了,放了你罢!”
游丝依依的断,
风筝翩翩的飞了!
白的云,青的天,
孤零零的飘游着的它,
又回忆那时牵萦着的滋味来。
A.首节写风筝对被游丝系定的哀怨,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
B.第三节写风筝飘游的孤独,表现出精神上新的苦恼。
C.现代学者于立忱同时期写诗《咏风筝》:“碧落何来五色禽,长空万里任浮沉。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其诗旨与《断鸢》异曲同工。
D.风筝和游丝的拟人化描写,形声俱全;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写出了人们一段情感历程;从某种精神束缚下解脱出来以后,却又落入孤独和寂寞。
二、文言文阅读
完成11—15题(共13分)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个,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郡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平旦,李广仍归其大军。大军不知之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