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4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10/20 21:20: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7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3个教案,约15720字。

  《故乡》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材分析:
  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 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 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 标第 一网
  2. 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
  3. 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母亲——我——宏儿 闰土——水生 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 :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本文的情节相对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为主。)
  4.文章所写的“故乡”跨越的时间长度?(20年)
  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
  (主要可能有2种意见:(1)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2)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2种意见都正确,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阅读课文。
  (一)记忆中的故乡
  1.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记忆里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闰土月夜刺猹的鲜活画面,也有雪地捕鸟的无穷乐趣,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寂静而富有动
  ……
  《故乡》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
  1.重点: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淡化,但是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则比较丰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情节略讲,把重点放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对比分析上。第一课时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重点语句,了解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在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变化,探究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线索,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由《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导入。
  “乡愁”在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2. 那么鲁迅《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
  二.检查字词(PPT):
  阴晦(huì) 萧索(xiāo) 猹(chá) 五行缺土(híng) 弶(jiàng)
  獾猪(huān) 潮汛(xùn) 髀(bì) 愕然(è) 颧骨(quún gǔ)
  嗤笑(chī) 吓(hè) 瑟缩(sè) 深黛颜色(
  ……
  《故乡》教案设计三
  扬中树人 黄丽娟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材分析: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教学设想: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 ,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设计(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