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00字。
《人是什么》名师点拨1
【重点难点提示】
1.了解古今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是什么”所作的回答,理解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用文学的眼光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指导学生学会从无疑处生疑(设疑),进而细心揣摩,思考探究(思辨),自行解疑(解疑)的阅读方法。
【教材内容全解】
(一)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伫(zhù)立 挑剔(tì) 安谧(mì)
迟钝(dùn) 光霁(jì)日明 追溯(sù)
一俟(sì) 伉俪(kàng lì) 溘(kè)然
慰藉(jiè) 蹉跎(cuō tuó)
2.词语理解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远不松劲。自强,自己努力向上。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暗淡——(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文中用的是比喻义。
风烛残年——比喻人已到老年,寿命不长了。风烛,风中飘摇的灯烛,极易吹灭;残年,余剩的岁月。
征候——此指症状。
安谧——安宁,安静。谧,安宁,平静。
格格不入——互相抵触,不能结合在一起。格格,阻碍,抵触。
多愁善感——老是发愁伤感。形容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伤感。善,好(hào)。
斜晖——斜照的阳光。晖,阳光。
伉俪——夫妻。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牢固,不可动摇。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出自《韩非子·解老》:“柢(dǐ,树根)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也写作“根深柢固”。
溘然——忽然,突然。
蹉跎岁月——形容虚度光阴。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出自晋阮籍《咏怀诗》:“日月忽蹉跎。”
暮霭——傍晚的云雾。
(二)资料卡片
1.赵鑫珊,哲学家,作家,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德奥文化研究所所长。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9年到1975年被下放到辽宁,六年海边放羊的孤独成为其学术生涯的现实起点。发表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著作20余部,内容涵盖量子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哲学、文化史、性、音乐、建筑、文学等诸多领域。湖南卫视“城市语文”栏目曾于2001年9月播放过《“百科全书”赵鑫珊》,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专程采访赵鑫珊。
在《赵鑫珊文集》自序中,作者称他的志向是做个大磨盘,上盘是文科,底盘是理科,中心轴是哲学,以对世界人生的好奇与激情为动力,试着将一些世界的问题碾碎,最后流出散文诗的段落与句子。这本文集的主题只有六个字:科学、艺术、哲学。
2.(体现互动性)自行整理文中出现的哲学术语及相关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资料,并理清其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关系。
(三)感知内容,剖析结构
这篇课文虽篇幅较长,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涉及的哲学术语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较多,但行文思路清晰,学生经过认真研读可以比较准确地整理出本文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