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00字。
《人是什么》名师点拨2
【学习目标】
1.认识人生生不息的特点,珍惜现时,把青春奉献给时代。
2.学习本文语势充沛、方法多样的特点。
3.深入思考,质疑问难。
【学习障碍】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人是什么?
3.文章中比较含蓄的语句理解。
4.对引文的理解。
【学习策略】
一、思路梳理
文章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列举中外名人对“人是什么”的阐述,指出他们一致的见解是“生无所息”。
第二部分:论述构成人生的三个部分,鼓励青年应珍惜时间,献身振兴中华的伟业。
第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1)第一层(从“人是什么”至“是能为我们欣然接受的”),引述爱因斯坦的话,得到“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三段引言,逐渐使人明确地了解了爱因斯坦关于人生的思索:“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段话使人明白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是社会产物,他的一生应是为社会服务的。
(2)第二层(从“不同的人”至“读者,这就是人哪”),阐述不同的人对人生的不同理解。
这一层阐述了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是悲观的,列举了雨果和加缪关于人生是在服死刑或苦役的观点;一种是积极的,引述歌德的话,表明只有忙碌的一生才是令人感到幸运的。
(3)第三层(从“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至“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列举哲学家康德的事例及其言行,表明他对人生的观点,即“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4)第四层(从“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至“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引述爱因斯坦的话并依此考证他的生平事迹,指出他的一生是忙碌而充实的。
(5)第五层(从“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至“写在我们的旗帜上”),总结西方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见解,得出东西方一致的观点:人生是生无所息的。
第二部分层次清晰,可分为四层:
(1)第一层(从“我想”至“它的比重应该占百分之九十五”),概述人生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部分构成的。
(2)第二层(从“人生思幼日”至“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论证说明对往事的追忆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
(3)第三层(从“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至“你永远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论述对未来憧憬的重要意义。
(4)第四层(从“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至结尾),论述把握现时的重要性,鼓励青年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二、语言品味法
语文课本品味语言是最重要的,只要把全文的带有哲理性的语言搞清楚,也就真正理解了课文。
1.“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所说的“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义”,是一个很深邃的概念。这种意义是“一个人很难知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学才能揭示人生的意义,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大大推进了人类的认识,但是远远谈不上穷尽了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又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
这里所说的“打扰”,也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扰”。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既然谁都很难知道,你非要别人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为难别人,就是“打扰别人”了。
2.“苦和甜”不是主观的感觉和感受吗?为什么说“来自外界”?
“来自”说的是来源。苦和甜的来源是在外界。有苦的东西和甜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苦和甜的感觉和体验。
3.“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4.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5.“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6.“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