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000字。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名师点拨2
【学习目标】
1.辩证地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学习他不畏权势、反传统的斗争精神。
2.学习本文引用名言、典故论证的方法。
3.鉴赏本文富于文采、善用引言的语言特色。
【学习障碍】
1.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福祉(zhǐ) 甫(fǔ)定 朝暾(tūn)日月
澄清(chénɡ qīnɡ) 辘辘(lù)饥肠 风尘仆仆(pú)
悚(sǒnɡ)然面对 妩(wǔ)媚
(2)解词。
①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劳累。
②汗颜:因羞愧而出汗。后泛指惭愧。
③昧昧:糊涂。(昧昧昏睡)
④企及:盼望达到,希望赶上。
⑤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脚挥动,用以形容高兴到极点。蹈,踩、踏。
2.含义障碍
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学习策略】
一、把握文意法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庄子”这个话题。
作者引用李鼎对庄子的评价“天仙才子”以及读《庄子》时有如“朝暾日月,落崖惊风”的比喻揭示出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慨叹在他身上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作者引述《秋水》中的故事阐述庄子的思想,抒发对庄子精神的赞美之情。
作者采用了边引述《秋水》,边推想评论的写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揣测与探索了庄子的精神世界。论证的逻辑性与记叙时间上的顺序性自然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本文的特色。
作者先引述小故事的开头,楚王派二位大夫先行去请庄子出山,辅佐国务。再针对楚王的聘请,发表见解,一方是想做官、想行令、想谋其政的世人,要借此机会飞黄腾达;而另一方是庄子,静静地面对濮水钓鱼。对比出庄子超脱世俗权力欲望的清洁精神。是什么使他放弃了人人向往的“威福”,去追求饥肠辘辘的“闲福”!对比姜太公钓鱼,庄子可是单纯得多。处于贫穷之中的庄子面对双重诱惑——水中从容不迫的鱼,背后楚国的相位,他为什么会放弃尊贵的相位而情愿去过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对“自由”的向往,他不愿被权力所累。
接着作者继续引述故事:庄子拿着鱼竿连头都没回。
作者高度评价了庄子对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的态度:连头都不回,那么不经意!那么不屑!庄子在阐述自己的想法时,巧妙地用了一个比喻一个对比:千年龟是愿意用死去换取珍藏在宗庙里受人崇敬的尊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二位大夫回答,愿意选择后者。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富贵尊宠在庄子心目中的地位,对比突出了自由对庄子的重要。
然后作者引述庄子的话,你们走吧,我将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生活。
作者在这里把庄子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的精神赞誉为清洁精神,特别强调了这种精神的内核: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因为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的拒绝是需要多么透彻的见地、多么坚强的决心哪!作者把庄子比喻成一棵树,一棵离群的、孤独的树,独自在深夜(众生昧昧昏睡中)看守心灵的月亮。为什么心灵的清洁与光亮没有丢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棵挺拔的、执著的树在守候。作者用这样一个既美丽又感伤的比喻,为我们勾画出庄子的独特与高贵,这的确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作者进一步通过《庄子》这部书解读庄子的内心世界,表达由衷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