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00字。
将进酒
李 白
甘肃永昌一中 李桂林
[教学目的]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设想]
1. 这篇课文可用1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2. 全部教学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各占半课时。第一阶段以学生练习背诵为主,要求大体成诵,能疏通文义;第二阶段以鉴赏诗的内容为主,继续诵读,达到口熟;第三阶段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
3.教师粗略介绍背景并范读全诗,然后让学生从诗中找出几个表现李白狂放的例句。
4.学生练习背诵。应当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大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学生可以先边读边看注释,接着练习背诵,然后在大致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最后连贯背诵全诗。
5.鉴赏诗的内容可按练习第二大题中的第2、3小题的精神,指导学生作一点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反复诵读诗人的劝酒辞,直到能熟练地背诵为止。然后指导学生探求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诵读全诗,达到整体感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三.学生自读。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
(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
(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鉴赏。
(一)名句欣赏。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