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纲要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五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1/10 14:28: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920字。

  《咬文嚼字》导学纲要
  一、 课文资料链接
  1、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2、信是纯朴情怀的伤感的流亡。
  信是自我扮演的陌生人的一次陌生的外化旅行。
  信是一次遥远而飘逸的触动。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
  信是心灵创伤的一次快意复制。
  信是两次节日之间的漫长等待,信是悦耳哨声中换气般的休止,信是理智的一次象征性晕眩。
  信是陈词滥调的一种永恒款式。
  信是隐语者的游戏棒。
  信是沟壑对深渊的一次向望。
  ……
  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先锋派作家孙甘露的代表作《信使之函》中的一段话,他给“信”下了十几个定义,然而我们并不能凭借这些定义来理解“信”这一事物。其实,这段文字是作者的心灵呓语,是在汉语言文字中一次冒险的旅行,是作者孤独的文学实验。我们不必去深究到底什么是“信”,我们只需要体会这段文字由于奇特组合所产生的独特的美学效果。这些文字的背后并没有意义,文字的意义就在文字组合本身,也就是文字的单纯的“诗意化组合”,我们可以把这理解成咬文嚼字的极端事例。
  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悲剧心理学》、《无言之美》、《谈美》等。
  二、 学习目标
  1、 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明确作者的主张。
  2、 品味本文的妙语佳句,咬文嚼字,提高品味鉴赏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 课文研讨
  人之所以有别于物而存在于世界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有着无比丰富的感情世界,人在表达自身感情的过程中发而为言便是“声”,落而为文便是“字”。文字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唯一载体,从古至今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