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00字)
《人生的境界》 教学设计示例(一)
湖南临武一中 黄素娥
教学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学习它有助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很具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基于上述理由,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
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本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披文以入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这样就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白穴皆通。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试图弄清楚课文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势必要造成少慢差费。事实上课文中有些东西,需要穷其一生的经历来体验。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不必花用大量的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冯友兰的生平和著作。
2.掌握文中论述的人生四种境界。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学者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2.深入讨论文章关于人生境界的阐释,学会质疑思辨。
(三)德育目标
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四)美育目标
感受本文蕴含的哲理美。
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制定学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个性的驾御和科学的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学习方式主要运用合作式阅读理解,教师是学长,引导学习并适当点拨。课外延伸学习以个人探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