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1/29 13:09: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6题,约7310字,部分答案扫描。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共8分)
  ㈠默写:(4分)
  1.               ,白露未晞。        2.结庐在人境,                   。
  3.               ,悠然见南山。     4.山气日夕佳,                  。
  ㈡解释下列各句的加点字:(4分)
  1.名我固当        2.早缫而绪      3.以绳天下之梅   4.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二、现代文阅读(共38分)
  ㈠阅读下文,完成1-6题。(共17分)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
  ⑦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⑧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⑨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⑩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⑪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⑥②④                           D.③④②⑤①⑥
  2.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联系上下文,第⑧段中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