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480字。
第七单元 文言文
潍坊联谊中学 潘有吉
[阅读导引]:
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也一定能够照亮你的心灵。学习本单元,你一定会领略到孔子和孟子深邃的思想,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你会感受到王充批驳“有鬼论”的酣畅淋漓,他的无神论思想是唯物主义思想的第一道曙光;还能领会到韩愈关于识才爱才的真知灼见,他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载体,诗词名家灿若繁星,杰作浩如烟海,我们还将学习体会几位诗词作家的喜怒哀乐。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不但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学习这个单元,要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积累,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5、论语十则
[学海导航]
阳光能照亮世界,而思想能照亮灵魂,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论语》是其思想精华的结晶。让我们走进《论语》,与孔子直接对话,我们会学习到孔子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学习做人的标准,从思想追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我们都会有所进益。《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共20篇,492章。形式上或为问答,或为独白。
学习本文,我们会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和历史价值;相信同学们能理解每一则的意思,并掌握重点语句的理解和翻译;希望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并且深刻领悟所涵的道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精彩视点]
一、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孔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其中,儒家文化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儒家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它覆盖面积广,形成了幅员辽阔、人口繁密的泱泱大国。明中叶以前,中国的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在不少方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回顾以上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孔子学说对东、西方的影响,可以看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及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的精粹之处,自有超出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
26.鱼我所欲也
[学海导航]
在古代,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先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这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得而食之;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胜于鱼,且不易得,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下。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中心,用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笔墨酣畅。
[精彩视点]
一、 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深入浅出的说理方法。
全文从容易理解的事物说起,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形象鲜明的突出了中心。“鱼”和“熊掌”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典例精析]
1 中考经典思维激活。
(2004•常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