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70字。
论美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怎样宽题狭做,集中谈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2、懂得要把握主旨,就要先辨明论题;
3、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生美、世界美的主题,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升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核心知识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吝啬( ) 腓力普( ) 滑稽 ( ) 摄取( )
2.词语解释。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摄取】:吸收(营养等);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镜头)。
【放荡】: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
【愧悔】:惭愧,悔恨。
3.文学常识填空。
培根,英国_________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_________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______________》。散文代表作《______________》是英国随笔文体的______________。
4.默写课文中已成为格言的几个比喻句(写两句即可)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sè féi jī shè
3.哲学家 马克思 论说随笔文集 人生论 开山之作
4.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②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二、课文学习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明确】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 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明确】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 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 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5. 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明确】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安排合理,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 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