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300字。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研 究 报 告
湖南省醴陵市孙家湾中学课题组
执笔:邹志红
[摘要]为了更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大力推进我们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课题组确立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课题进行研究。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积极构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整合 教学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背景
谈到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背景,知识经济是我们不能不关心的一个话题。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威力,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又不能不关注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两个引起国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的词:“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有人认为,“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杠杆,它给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及到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也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变革:一是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阅读方式引起了变革;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从手写走向键盘、鼠标、扫描和语音输入,写作方式引起了变革,三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电子出版物的发行,又给人们的检索方式带来变化。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与检索方式,必然给图书借阅,教师备课上课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带来巨大变革,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给语文教师带来观念上、教育技术上、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操作上的一系列挑战。
二、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的学习现状
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通过口试、笔试,问卷调查和听课等方法,了解到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普通较低,学习不得法。自学能力相当差,我们在各年级分别选一篇新课文,让学生自学理解,能正确理解好的仅占9.8%。
同时,我们对学生的探索,研究活动的作用做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A、学会了很多新知识
B、知道了怎样组织活动
C、学会了动手操作
D、知道了怎样同他人交往
E、树立了更高理想
F、其他
这就是探索、研究的巨大作用,可以充分说明研究性学习何以受到教育者的青睐。
2、教师的教学情况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三种倾向:
一是以教学内容代替教学过程,即“生字新词 段落层次 逐段分析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是教学内容代替教学过程,势必造成教学范围过于狭窄。如果每篇课文都这样教,便会形成一种僵化的格局,禁锢了教师的创造精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千篇一律,自然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混淆了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原则。不管是自读课还是讲读课,都以某种静止的结构模式进行教学,失去了某些课文的个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求学。
三是教学手段单一,口耳授受,粉笔加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加一张寡嘴,而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它不仅有声像,还有动画效果,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生动形象的东西,从而可到达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教学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美国、日本、新加坡更是走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前列。在我国,教育改革者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