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20字。
超链接型课堂
丁荣金
(原发于《教师之友》2005年第3期)
内容提要:
语文阅读课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文化的积淀,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把对单一文本进行讲读的课堂转变为“超链接型课堂”,把复述式的阅读变为阐释式阅读,通过指导学生把书读厚,从而达到深度阅读与体验的目的。
关键词:
超链接型课堂 复述式阅读 阐释式阅读 互文性 生活体验
作为教材的文本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作者文本、教材编纂者文本和师生文本。过去的课堂阅读,大都停留对前两个层次的文本进行理解上,即所谓课文是大纲的例子的“例子观”。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就停留在复述式阅读的层次上。在这个层次的理解上,老师就像是一桶水,教学就是从这桶水中分给学生一碗水。而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老师不应也不可能是掌握着真理(惟一正解)的“一桶水”,而应该是一组“超级链接”;教学就是创设一个“超链接型课堂”,利用教材文本的“互文性”特点,变复述式的阅读为阐释式阅读,引导学生把薄薄的书“读厚”。
什么是“超级链接”?它原指因特网上超文本传输协议中的一个资源地址。超级链接(Hyperlink)可以看作是一种文件的指针,它提供了相关联文件的路径,以指向在本地、网络驱动器或Internet上存储的文件,并可跳转到相应的文件;也可以在超级链接中指定跳转到文件中的一个命名位置,例如AutoCAD中的一个视图或字处理程序中的一个书签。它像一个按钮,只要你点击了它,就会把你带到另一个资源的所在地,让你获得你想要的相关材料。而“超链型课堂”,就是根据“超级链接”的特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想到并迅速寻找到与主题或课文文本相关联的知识(资料),进而在互文性背景下来多角度地分析课文文本的一种阅读课教学新范式。这种阅读教学范式,正是解构主义的文本阅读观即“互文性”理念的体现。
如王泆朗老师在上《苏州园林》前,先让学生在课外读了《双城记》和《雾都孤儿》,因此在分析《苏州园林》时,她可以先指出中国和西方的城市与园林特点的反差:中国城市的方方正正与园林的七棱八角,而欧洲刚好相反,城市是七棱八角而园林却方方正正。然后让学生去查资料,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用她学生的话来说,“每次上课,王老师都要拉出相关知识让我们去查资料,让我们去把书读厚。我觉得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多了,对很多东西的看法比以前要深入,对我们的精神面貌,包括学习在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我们从王泆朗老师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一种“超级链接”型阅读课堂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把书读厚。原来不用十分钟就能读完的文章,在“超链型课堂”中,就牵出了一大堆相关的问题。而新鲜的问题将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无意中”了解到的一大堆相关知识,将提高学生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资料以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可以表述为文化的积累,以语言哲学的话来说,是个体语文-精神的生成与构建。这里的“厚”,既是指学生课本的天头地脚左边右距因超链接而注满了相关联想查证的记录,也是指在他们的头脑中因此而获得了丰富的相关知识,并在联想、查找、印证过程中形成了各种能力(譬如对事物的多角度审视习惯及对事物形成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力),还应该是指在文本对话、人际对话中形成的自己的个体语言(即学生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提高语文素养”)。
“超链型课堂”的在理论上体现了现代文本阅读理论的互文性理念。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是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当代文本理论认为解读不是单方面的对象性阐释,而是文本与读者的反应交流过程;阅读过程不是复制文本的过程,而是对文本意义的重新建构过程,它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将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