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20字。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黄素娥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拓展训练,深化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中国诗歌、戏曲、绘画、建筑等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关系的具化理解。
[预习作业]
1.结合课文,讨论并明确文中引文的意义。
(结合重点完成课后练习二的引文含义。)
2.阅读全文,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让多少代人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纸画,让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痴如醉?是怎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
是美,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检查并明确预习作业答案。
1、 明确引文含义,感悟课文观点。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谈龙录》引文指出对诗歌艺术的三种看法有何不同?
明确:洪昇:求完整,画全龙。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
王士禛:求精粹,神龙见首不见尾。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
赵执信:以粹概全,二者不可分。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2、 理清全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1—6)提出观点,即“全”与“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第二部分(7—12)阐述中国绘画、戏曲中的空间表现方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三部分(13—14)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来的。
三、实例分析,深入领悟文意。
教师举出一些艺术上的实例,学生分析何者为虚,何者为实。虚与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
明确: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这两者手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实为体,以虚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