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00字)
从高考看诗歌鉴赏
河南省虞城县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 杜红彪
2005年的《考试说明》规定,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评价(E)”要求有二:第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今年的全国高考试题,考察的是唐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题目设计了两个小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两个问题,一是针对考试说明的第一问设置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一是针对考试说明的第二问设计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对该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这可以说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设计高考试题的。
该题的分值从去年的6分提高到了8分,足见诗歌鉴赏的重要地位。今年高考诗歌的难度并不太大,但在试卷各题得分统计中,该题的得分情况不好。我们仍然可以说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还需要认真努力地搞好诗歌鉴赏的学习。
今天我们借助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谈谈诗歌鉴赏的技巧。
高考设置古代诗歌鉴赏题从1994年开始,12年里,宋诗宋词元曲各考查1次,其余9次皆为唐诗。近年诗歌鉴赏题有以下特点:1、篇幅短小,一般不超过40字,适合考试时间;2、内容为考生能领会,切合考生能力;3、考查形式从选择题到2002年变为主观题,难度和灵活性略有增加。
考点内容分解:
一、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实际上包括多个方面。1、指诗歌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如1996年的“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写出了诸葛亮的杰出功绩;1998年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通过环境的荒僻塑造了李凝的隐者形象。2、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1999年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自述追求高洁人格的决心;2000年“闲敲棋子落灯花”,通过一个动作“敲”,就写出了作者久等友人不至的烦躁心情;2001年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就写出了诗人送友人时候的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2004年的《秋思》的“又开封”的细节描写,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3、指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往往并非纯自然的景物,它们常常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即诗人感情的载体,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如1994年元稹 “遍绕篱边日渐斜”的《菊花》,就蕴涵了作者对菊花的高洁品质的认可和追慕之情。1997年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看似纯粹写景,实际上还是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对高旷脱俗的境界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表明自己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2002年是考“折柳”意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虽然问的是“寓意”及其原由。解答这道题目,假如考生梳理内容后,抓住“折柳”这一关键词,从“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概括就行。如果根本不懂“折柳”意象的含义,不知道“折柳”意象浸染的思乡情绪,无论如何也没法解答。2005年的《春行即兴》中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也正是以景色来表现诗人的寂寞凄凉的心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