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4790字。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
江苏省盱眙中学 李淞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3.理清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兰亭集序》、《指南录后序》导入。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说说写作本文的缘由
明确:“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补充:“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2.介绍背景,整体感知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张巡,许远等人在睢阳坚守的大概情况。
明确:
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
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
3.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4.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5.城陷而虏,从容就义,与巡死先后
总结坚守睢阳的重大意义: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三、诵读课文
1.解决学案第三题。
初读课文,完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蚍蜉( ) 诟( ) 藏腑( ) 创残饿羸( )( )逆遁( ) 沮遏其势( )( ) 嫉妒( ) 南霁云( ) 须髯( )
他帙(卷帙浩繁)( ) 亳、宋间( ) 睢阳( )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四、通读课文,文意疏通。
全文六个自然段,本节课疏通1-4段,课堂随机抽查4个小组,其他小组随即质疑、辩论,老师点评、补充。
疏通文意,口头讲述文言现象。
第1段:
重点词句:
1.以文章自名
以,凭借、通过;自名,自负
2.然尚恨有阙者
恨,遗憾;阙:通“缺”,缺少,不足
3.字音:李翰所为 为此传 载雷万春事
第2段:
重点词:
1.竟与巡俱守死
竟,最终
2.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