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60字。
读后感写作中常见病矫治示例
读后感写作能力训练,虽然已经受到重视,但是效果如何呢?这就要作具体分析了。如果能了解中学生读后感写作中的失误情况,也许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现以“自读《祝福》,就某一点发表感想”这个题目为例,谈谈学生习作中的失误情况,并提出一些矫治办法。
一、把握不准,感点偏移
〖例文片断〗
《祝福》一文中,作者两次鲜明地对比描写了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概况:第一次“做工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邻居说“鲁四老爷雇了一个好长工……”;这一切无不是对祥林嫂做工的肯定,对她的积极的工作态度的肯定。第二次“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灵活……经常忘却了淘米……四婶口气上也有些不满了……”,邻居则对她更加鄙视,不厌其烦。但是祥林嫂却终日念着“我真傻,真的……”一听就让人烦得头痛。正是她老是这样地想过去的事,对过去不能释怀,念念叨叨地,没有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产生了消极影响,致使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
〖失误评议〗
《祝福》这篇小说所揭示出的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主要的应该是冷酷的社会环境的欺压、反动的封建礼教的迫害,现从祥林嫂“没有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发挥,感点就偏移了。因为,祥林嫂并不是完全“消极”的人,她的逃到鲁镇做工,被逼改嫁途中的拼命反抗,以及临终前“死后有无灵魂”的提问,都是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压迫的反抗,是积极行动。她最后完全成为封建制度的奴隶、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是因为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势力太强大。
〖修改建议〗
修改最后一句是关键,因为就是这一句“点题”使感点偏移了。 我们不妨将这一句改为—— 她为什么老是这样地想着过去,似乎永远不能释怀,念念叨叨地,没有一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呢?如果说祥林嫂缺少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答案不难得出。那就是当时的黑暗社会、腐朽制度。——然后,下文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围绕着对当时黑暗社会、腐朽制度展开批判就行了。
二、理解错误,立意无效
〖例文片断〗
祥林嫂,一个封建女性的象征,其悲惨命运让人心酸。如果在现在,她足以成为一位令人羡慕的女强人,可惜在封建社会,可惜在男重女轻的社会,可惜在女性受鄙夷、受虐待、受压迫的社会,她只能一步步走向堕落,走向灭亡。追根究底,即是不良的社会风气,错误的思想观念所造成。就因是寡妇就皱眉,就因是“扫帚星”而沾不得祭祀,就连大讲“众生平等”的庙祝也差点儿不允许她求捐门槛。更令人气愤的是,众人对她的悲惨遭遇不但不安慰,而且幸灾乐祸,加以嘲笑讽刺,以增加她的痛苦为快乐,这也注定了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就连她的死也成为饭余茶后之谈料,或许真的是“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吧!
〖失误分析〗
第一句就是一个荒谬的观点, 它将祥林嫂定性为“一个封建女性的象征”,不只是说明“作者”对《祝福》阅读理解存在错误,而且简直可说是给了祥林嫂以侮辱。既然是“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