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2015年中考数学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动态问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4540字。
全国各地2015年中考数学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动态问题
一.选择题
1.如图,在等腰△ABC中,直线l垂直底边BC,现将直线l沿线段BC从B点匀速平移至C点,直线l与△ABC的边相交于E、F两点.设线段EF的长度为y,平移时间为t,则下图中能较好反映y与t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专题: 数形结合.
分析: 作AD⊥BC于D,如图,设点F运动的速度为1,BD=m,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B=∠C,BD=CD=m,当点F从点B运动到D时,如图1,利用正切定义即可得到y=tanB•t(0≤t≤m);当点F从点D运动到C时,如图2,利用正切定义可得y=tanC•CF=﹣tanB•t+2mtanB(m≤t≤2m),即y与t的函数关系为两个一次函数关系式,于是可对四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 解:作AD⊥BC于D,如图,设点F运动的速度为1,BD=m,
∵△ABC为等腰三角形,
∴∠B=∠C,BD=CD,
当点F从点B运动到D时,如图1,
在Rt△BEF中,∵tanB= ,
∴y=tanB•t(0≤t≤m);
当点F从点D运动到C时,如图2,
在Rt△CEF中,∵tanC= ,
∴y=tanC•CF
=tanC•(2m﹣t)
=﹣tanB•t+2mtanB(m≤t≤2m).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利用三角函数关系得到两变量的函数关系,再利用函数关系式画出对应的函数图象.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2015湖北荆州第9题3分)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cm,动点P从B点出发以3cm/s的速度沿着边BC﹣CD﹣DA运动,到达A点停止运动;另一动点Q同时从B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边BA向A点运动,到达A点停止运动.设P点运动时间为x(s),△BPQ的面积为y(cm2),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 )
[中~国%&*教育出^版网]
A. B. C. D.
考点: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 首先根据正方形的边长与动点P、Q的速度可知动点Q始终在AB边上,而动点P可以在BC边、CD边、AD边上,再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0≤x≤1;②1<x≤2;③2<x≤3;分别求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即可求解.
解答: 解:由题意可得BQ=x.
①0≤x≤1时,P点在BC边上,BP=3x,
则△BPQ的面积=BP•BQ,
解y=•3x•x=x2;故A选项错误;
②1<x≤2时,P点在CD边上,
则△BPQ的面积=BQ•BC,
解y=•x•3=x;故B选项错误;
③2<x≤3时,P点在AD边上,AP=9﹣3x,
则△BPQ的面积=AP•BQ,
解y=•(9﹣3x)•x=x﹣x2;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利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3.(2015•甘肃武威,第10题3分)如图,矩形ABCD中,AB=3,BC=5,点P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点P与点B、C都不重合),现将△PCD沿直线PD折叠,使点C落到点F处;过点P作∠BPF的角平分线交AB于点E.设BP=x,BE=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考点: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 证明△BPE∽△CDP,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得y与x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 解:∵∠CPD=∠FPD,∠BPE=∠FPE,
又∵∠CPD+∠FPD+∠BPE+∠FPE=180°,
∴∠CPD+∠BPE=90°,
又∵直角△BPE中,∠BPE+∠BEP=90°,
∴∠BEP=∠CPD,
又∵∠B=∠C,
∴△BPE∽△CDP,
∴ ,即 ,则y=﹣x2+,y是x的二次函数,且开口向下.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求函数的解析式,就是把自变量当作已知数值,然后求函数变量y的值,即求线段长的问题,正确证明△BPE∽△CDP是关键.
4.(2015•四川资阳,第8题3分)如图4,AD、BC是⊙O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点P从点O出发,沿O→C→D→O的路线匀速运动,设∠APB=y(单位:度),那么y与点P运动的时间x(单位:秒)的关系图是
[
[
[中#@%国教~育出版&网]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根据图示,分三种情况:(1)当点P沿O→C运动时;(2)当点P沿C→D运动时;(3)当点P沿D→O运动时;分别判断出y的取值情况,进而判断出y与点P运动的时间x(单位:秒)的关系图是哪个即可.
解答:解:(1)当点P沿O→C运动时,
当点P在点O的位置时,y=90°,
当点P在点C的位置时,
∵OA=OC,
∴y=45°,
∴y由90°逐渐减小到45°;
(2)当点P沿C→D运动时,
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来
y≡90°÷2=45°;
(3)当点P沿D→O运动时,
当点P在点D的位置时,y=45°,
当点P在点0的位置时,y=90°,
∴y由45°逐渐增加到90°.
故选: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通过看图获取信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图象解决问题时,要理清图象的含义即学会识图.
(2)此题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5. (2015•四川省内江市,第11题,3分)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A. B. 2 C. 2 D.
考点: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 由于点B与D关于AC对称,所以BE与AC的交点即为P点.此时PD+PE=BE最小,而BE是等边△ABE的边,BE=AB,由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可求出AB的长,从而得出结果.
解答: 解:由题意,可得BE与AC交于点P.
∵点B与D关于AC对称,
∴PD=PB,
∴PD+PE=PB+PE=BE最小.
∵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
∴AB=2 .
又∵△ABE是等边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