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而不高”》导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四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8/31 10:52: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430字。

  论“雅而不高” 导学案
  重难突破
  1.课文中反复提到的“雅”、“高”、“俗”三词的含义是什么?请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雅”是指各种体现物质文明进步的现象和事物。“高”是指高尚的、文明的行为和风尚。“俗”是指粗俗的、平庸的道德行为和修养。
  (2)三者的关系是:“高”、“雅”之间可以是“高”、“雅”并举,也可以是“雅而不高”;“雅”、“俗”之间可以是“俗中大雅”,也可以是“雅得太俗”。衡量的标准是看人们的文化底蕴如何。
  2.作者写作此文时关注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注的社会现象 反映的社会问题
  (1)超市自选,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
  (2)空调车上,抽烟或摆臭脚;
  (3)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
  (4)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 体现我们物质文明的硬件建设上去了,而体现我们精神文明的软建设却跟不上,也就是硬与软“两张皮”。
  (1)“档次”、“品位”常挂嘴头,洋话国骂各尽其用;
  (2)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
  (3)雅兴高歌,却“低俗”败露。 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很文明,但一些日深月久的陋习仍然暴露无遗,也就是表与里“两张皮”。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进而提出要想做到“雅而高”,就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3.试分析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或以通俗口语直接入文,或引用对联,名句,亦庄亦谐,风趣幽默。如“见面‘哈罗’,分手‘拜拜’,然言谈中无端加入‘他妈你妈’,洋话与国骂各尽其用。餐馆里,刚刚以餐纸遮口剔牙,雅得够味,接着打火点烟,将浊雾喷到众位脸上”,运用通俗口语,接近生活。又如“有道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情也捉襟见肘”。引用对联,寓庄于谐,风趣幽默。再如“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用相对整齐的句子,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则引用名句,评议精辟,言简意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