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课时,约22600字。
阿 Q 正 传
【教学目标】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重点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并以此来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 重点品味小说的语言,并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3 重点在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特征的总结,探讨“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
3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学方法】
学习本单元,要先让学生了解鲁迅,鲁迅的创作思想,鲁迅的作品等。然后通过《阿Q正传》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以及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再现活生生的鲜明的个性。总之,塑造人物,是小说的首要任务。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从典型形象身上,即可看到一定社会集团的鲜明标志,又能明白无误地把他们跟同一集团的其他人区别开来。他们是独特的个体,同时又是普遍的一般。
阿Q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形象。从他的出身看是个贫苦农民,因此他具有农民的特性—勤劳、散漫、狭隘、保守;但他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自高自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自欺欺人。他最集中、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这种病态性格,正是民族病态的典型化。作者通过解剖阿Q的“精神胜利法”,写出了“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揭露和批判了民族的劣根性。因此我们要着力剖析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由《〈呐喊〉自序》过渡到《阿Q正传》。今天学习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明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鲁迅提出革命必须唤醒民众和自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今天所讲的《阿Q正传》,也饱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分析课文时请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二 整体感知
1、阅读
(1) 阅读课文
(2) 阅读《语文读本》中P49—88中有关课文的内容。
2、写作背景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