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复习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8720字。
示范教案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对第二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总结和归纳,从整体上来把握本章,使学生的基本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基本方法条理化.本章内容,用集合定义函数,将函数拓展为映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维目标
通过总结和归纳函数的知识,能够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分类讨论的思想和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函数的基本知识.
②含有字母问题的研究.
③抽象函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①分类讨论的标准划分.
②抽象函数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二次函数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为了系统掌握本章知识,教师直接点出课题.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讨论结果: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求函数y=3xx2+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把变量y看成常数,则函数的解析式可以整理成必有实数根的关于x的方程,利用判别式的符号得关于y的不等式,解不等式得y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函数的最值.
解:(判别式法)由y=3xx2+4得yx2-3x+4y=0,
∵x∈R,∴关于x的方程yx2-3x+4y=0必有实数根.
当y=0时,则x=0,故y=0是一个函数值;
当y≠0时,则关于x的方程yx2-3x+4y=0是一元二次方程,
则有Δ=(-3)2-4×4y2≥0,
∴0<y2≤916.∴-34≤y<0或0<y≤34,
综上所得,-34≤y≤34.
∴函数y=3xx2+4的最小值是-34,最大值是34.
点评:形如函数y=ax2+bx+cdx2+ex+f(d≠0),当函数的定义域是R(此时e2-4df<0)时,常用判别式法求最值,其步骤是:①把y看成常数,将函数解析式整理为关于x的方程的形式mx2+nx+k=0;②分类讨论m=0是否符合题意;③当m≠0时,关于x的方程mx2+nx+k=0中有x∈R,则此一元二次方程必有实数根,得n2-4mk≥0即关于y的不等式,解不等式组n2-4mk≥0,m≠0.此不等式组的解集与②中y的值取并集得函数的值域,从而得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2函数f(x)=x2-2ax+a在区间(-∞,1)上有最小值,则函数g(x)=f(x)x在区间(1,+∞)上一定( )
A.有最小值 B.有最大值 C.是减函数 D.是增函数
解析:函数f(x)=x2-2ax+a的对称轴是直线x=a,由于函数f(x)在开区间(-∞,1)上有最小值,所以直线x=a位于区间(-∞,1)内,即a<1.g(x)=f(x)x=x+ax-2,下面用定义法判断函数g(x)在区间(1,+∞)上的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