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90字。
还学生一颗灵动的心
语文组 姚小平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们学习了那么多文章,他们的语言世界依然那么贫乏?更让我想不通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本有了一种自然的心理抵触情绪,当我们为作者的一种经历感动得想要落泪时,当我们为作者的一种见解而拍案叫绝时,学生的眼里却依然透着麻木?
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我找到了答案,那是一篇学生的作文,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我们读,我们绞尽脑汁地读,太想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我们写,我们搜肠括肚地写,太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我们学,我们深挖硬钻地学,太想让谨慎的笔触在陷阱之间顺利穿行,谁都知道,那张试卷有多险恶,于是,我们跳一种脚尖的舞蹈。”
无独有偶,一个平时喜欢阅读的孩子找到了我,她对我说:“老师,我读过很多的书,可我发现我自己阅读得到的知识在考试中能用到的很少,因为我们必须以“出题者限定问题的思维模式”去阅读,有时候这样一想真的没有什么兴趣再读下去了。可我喜欢阅读,在阅读中与诗人、哲人等有思想的人交流那真是一种享受,所以呢,我真想快点毕业,毕业了就不用受那么多的羁绊与束缚了。”
这两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学生是一个多么特殊的阅读群体。有人阅读是为了娱乐、有人阅读是为了学术交流、有人阅读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尽管这些人阅读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没有阅读的压力!甚至可以带着几份闲适自得或者是挑剔的心态与阅读。而学生呢?他们必须带着压力去阅读,而这种压力在与出题者进行猜题的游戏中、在教师维护自己教书尊严的行为中、在家长与社会的期许中越来越大,以至于一部分人不能承受而干脆放松或放弃。
于是我理解了为什么学生的语言在见了那么多文本语言之后依然贫乏;于是我理解了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什么我提到这处分析在以前的考试中曾经出现过,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记录兴趣与热情,当然,仅仅是记下来;于是我理解了他们上课的眼神里为什么没有发现的喜悦。单一的阅读目的已经让学生失去了一颗灵动的心,为了唤起学生那颗灵动的心灵,我开始了我的阅读教学尝试。
我的第一种尝试就是鼓励学生尽情地读,好文章一定要通过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就文本而言,它是作者的一种精神诉求。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作者有着太多的梦想、太多的思索、太多的困惑、太多的感慨、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喜悦……凡此种种,积蓄日久,必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于是诉诸笔端、化为文字,并希望以这种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学生通过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此时,我也发挥自己朗读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在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去年学习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多注意作者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用词的妙处,通过理解与分析,学生就会体会阅读的快乐,从而唤起一种对作者由衷的敬佩,从而为学生与作者进行交流扫清了情绪的障碍。
这一点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开学之初,我让学生把所有的文章都通读一遍,当时我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文章是哪一篇?结果我发现喜欢《伟大的悲剧》、《珍珠鸟》这两篇课文的同学特别多。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我了解到,他们喜欢这两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文中主人公的精神很震撼人心,比如斯科特的诚信、实事求是以及他对亲人的爱,比如奥茨的自觉与奉献等。从这一信息我了解到,孩子们现在看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上,而是对文章的人文精神更为关注了,可是,这本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文章写得也非常不错,为什么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呢?我猜想,学生还没能体会到这内中的精彩。尤其在作者的表达上,他们还没能真正地学会赏析一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