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冯小兵
第一、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要做到“精要”,解题能力上注意给学生上“光”,也就是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十分集中的时间实际上是不长的。尽管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生,可一节课下来,能听进35分钟去的就已经是超常发挥了。因此教师对于课文分析就不能面面俱到,每一堂课都应有一堂课的精要之处。老师乐于把自己的所能理解到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但不应该忽视的是并非什么问题都应这样处理的。譬如对课文的分析就不能简单地这样做。试想一下,如果把一切问题都帮学生考虑好了,一旦学生缺了“拐棍”就不能走路了。因而这种做法其实是害了他们。如果我们在分析每篇课文时注意在每一节课安排一个或两个点,突破了这些点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操作起来也就轻松多了。老师分析胸有成竹,学生学习也能有的放矢。我在分析《我有一个梦想》时就是这样处理的:课前激发兴趣之后,接着就转入到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上,我从写作的角度引出了三个问题;1.梦想的内容是什么?2.为什么要实现梦想?3.怎样实现梦想?然后要求学生浏览全文,找出课文是否有内容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后,再对“梦想的内容”这一部分作分析。上课时,课后,我觉得有以下两点是可取的:第一,上课时学生精力集中;第二,在进行课文分析时我把自己的一些阅读体会很好地传授给了学生。例如:这篇文章所要谈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现梦想,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我就适时地介绍了自己的体会。经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这种做法也是可取的。因而可以说知识的传授只是语文教学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以学习知识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方法。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课文学习与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其实是一个点和面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析得过于全面就必将无法突出自己所确立的训练点。这势必削弱我们对课文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在实际的能力训练上就不能达到目的。我们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精华——“高营养”的知识。可学生却没有吸收到这些营养的“根”——学习的能力。因此,老师就必须在促使学生“根”的发育与生长上做文章,即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怎样来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在于老师是否给学生上“光”,也就是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象上面我谈到的由点铺成面的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我想可算作是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方面上“光”的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