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90字。
论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主导
福建霞浦六中 林从松
〔摘 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强调,与此同时,有些老师产生了教师到底还要不要主导、该怎样主导的困惑。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着重阐述了新课程环境下对教师主导的再认识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中教师如何实施主导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 键 词〕教师主导 再认识 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提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其后,该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运用并得以发展,至九十年代后期推演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随着新世纪的进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型人才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视人的发展,更重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和精神体验。九十年代末,裴娣娜教授又提出的“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及叶澜教授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致力于充分发展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与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为什么在新课程环境下又提出这一话题,现在的教师主导作用又有什么变化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个体均有发展的空间,教师们做得都比较好。但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但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教师主导的再认识
“教师主导” 最早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其核心理念是用三句话来概括的,即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从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了,其间也引发过语文教育界乃至教育理论界的讨论和争议。争议中许多老师有一种误解,把“主导”等同于“主宰”。既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那么何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认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矛盾的,在教学中是不可能成立的。也有人认为在新课改中,“教师主导”论已经过时,“教师主导的时代已经结束”。其实,“主导”并不是角色定位,而是对教师角色的功能、作用而言的,只要课堂存在,教师主导就存在。
1、“教师主导”是教师角色功能的体现,它与“学生主体”并不矛盾。
教师作为施教行为的主体,“教师主导”是以承认教师是施教主体为前提的。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指导者、辅导者。
(1)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他必须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 教师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启发者,他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
(3)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和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4)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求“知”不得的时候,教师的讲授还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指导者,就不能越橱代庖;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由此可见,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问题,教师主导的着眼点都是放在学生身上。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导之得法”,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充分发挥,所以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的艺术。
因此,教师主导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施教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自觉地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不需要教”转化。指出这一点,对正确理解和处理“主体”与“主导”这两者关系不无帮助。承认这一点,我们也就有可能对语文教学过程做出新的认识。以前我们总是习惯于对教学过程作静态分析,没有把语文教学过程看作一个从学生“需要教”向“不需要教”的动态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能力,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低到高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量上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学生的学习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以,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而不在于每节课上讲不讲,讲多少。过去我们往往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出狭隘的、机械的理解,把它当作恒定不变的东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