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5640字。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
百家争鸣思想形成的背景原因——各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
导入:以学生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秦时明月》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各个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治国、治民的理论,形成了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我们就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进一步学习百家争鸣的思想家和他们各自的主张。
新课讲授第一节百家争鸣(板书)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与出险原因(板书)
过渡:(学生集体朗读课前提示——阅读资料卡片,理解什么是“百家争鸣”——教师提出问题)
1、含义:注意:百家争鸣≠一百家思想流派的争鸣
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