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2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9/15 19:13: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课时,约4290字。

二一《桃花源记》江陈中学江上雪
一、教学目的: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二、重点难点 :
(1)朗读、背诵文言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3)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一、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陶渊明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 :
(一)在黑板上出示《归园田居》、《饮酒》两首诗,引出作者陶渊明。
(二)陶渊明(公元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溢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紫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如谢灵运及唐代诗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57岁的时候。
同学们一定听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它是桃花源的简称,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好地方(与世隔绝的,民风淳朴、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后世以次比喻幻想中的仙境或不收外界影响的美好境地。
究竟是怎样的桃源呢?请看课文。
三、揭题解题: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四、课文分析
1.老师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
3.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先让学生自学,将自己有把握的理解写在书上,质疑)
A第一段:
(1)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自读,质疑。
重点词语:为业:靠……谋生。缘:沿。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夹岸:夹着溪流的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2)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发现桃林)。
     [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3)背诵(提示):
(4)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渔人是专程去桃花林吗?从哪看出?(“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的,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B第2段:
(1)先朗读第1段,试背。再朗诵第2段。(一组同学,一人讲一句)解决重点词语:
(2)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进入桃林)
[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