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让语文之花在学生的自主参与中绽放
——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学习初尝试
陈惠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大家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字眼有两个,那就是“语文教学”和“自主学习”。关于自主学习,笔者比较赞同的观点是“在自主合作的教育气氛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能动性,积极发挥创造性精神,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所以,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学习,我们教师所能够做的也只是如何去酝酿去营造这种“教育气氛”,然后去体现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语文课堂总体来说是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课堂,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因此它也就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么这肯定是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的结果,这样的课堂也肯定是精彩的课堂,因为,语文不是数学,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够营造出这样一种学习氛围来,他的教学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他就是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下面,笔者就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希望能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切磋。
首先,是要目标定向。学习有了目标才有动力,因此,在开始每一个学习任务之前都要告诉学生学习目标,特别是在开新课之前,要让目标带着学生上路。但这目标不能太高,毕竟在完全失去老师指导的时候,大部分同学的学习能力还是有限的。要让他们感觉达到这个目标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即“我能学”,否则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我本人比较习惯的操作是这样的,我一般以周为单位时间来备课,每周的课程安排都是非常有计划的。所以,一般我在上新课之前都会提前一两天就让学生预习新课,首先是在早读课上朗读,然后将课内的字词(音形义)做在预习本上,再回答课文的课后问题。通过这样比较系统的预习之后,学生就已经将新课中自己能够掌握的东西掌握在手上了,长期养成习惯之后,他们就知道在上新课之前自己要做些什么,老师的课堂就省去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如既要顾及字词,又要篇章结构,还要有文学鉴赏、点拨创新,搞得老师疲累不堪,课时又拖得冗长,效率不高,学生容易疲惫。所以,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