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
对“非指示性教学”三个难点的探索
翁洋镇第二中学 王建武
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里,笔者欣喜地发现了“非指示性”教学并一直关注其研讨。同时,我也在教学实际中加以运用,努力改进,以期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感到以下三个问题较为关键,作了一些尝试,欲以此求教于方家。
第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学生自选的学习主题和教材的有关“提示”不一致怎么办?王尚文教授指出了这种必然性。①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教材“指示”的学习主题。一般说来,一套教材每个单元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是具体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一个“节点”,在整个体系中有其合理的位置和存在价值。如果只作简单的抛弃,另搞一套,那么不仅抹杀了它的存在价值,也有损于训练体系的完整性,除非重新建构一套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否则,这种简单的抛弃就是一种教学的随意行为,将构成对学生实质上的不尊重。因此,我们在对教材的“提示”作取舍时应懊之又慎,教学应力求兼顾教材的预设。此外,在我们的教学评价方式未作根本性改变之前,学生会因分数而拒绝那种简单化的“非指示性”教学,从而使教改失去了最重要的合作对象。
我的解决方案,是从单元教学的整体安排着眼来开展“非指示性”教学。首先对一个单元的四篇选文作一个比较分析,从中挑选一篇最有利于实施单元目标教学的文章作为例文。例文“只用‘文’的某个部分或某些点的某些方面”,“要足以例证知识”②例文教学作为单元教学的开端,采用教材预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以保证单元学习目标得到共同有效的训练。然后,对其余文章运用“非指示性”教学,以求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这种教学安排有两个优点,一是肯定了教材的课程价值,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全体学生获得统一的训练;二是开展“非指示性”教学时,可以较好地兼顾单元目标。就上下篇教学而言,例文教学对后来的“非指示性”教学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暗示(这不同于纯粹的“非指示性”教学);就某一篇选文而言,又没有“指示”。这样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时,肯定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与教材“不谋而合”。这虽有“陷阱”嫌疑,但它是学生的自主行为,会导致学生知识的自
我建构。当然,肯定还会有很多学生选择了与教材不一致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主题。这正是“非指示性”教学的优势所在。
第二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质量不降低。这也是最受质疑的地方。“非指示性”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个性爱好,决定本文的学习主题”。③其优点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知识结构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得到了尊重,但是也可能存在对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估。因为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主题要么是源于自己感兴趣的,要么是源于自己所缺失的。前者可能是学生已知的或者已有相当的了解,学习意义可能不大;后者常常是我们希望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但由于原有认知结构的缺陷、认知水平的制约,大部分学生发现不了。这个问题若处理不好,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少慢差费”,将难以保证学生的认知质量,更不要说促其进一步提高。
我认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质量不降低”是相对于两方面而言的:一是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