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而不高”》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350字。
教学设计
2 论“雅而不高”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时评的写作方法,即首先提出一种现象,其次对其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针对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论述时学会运用排比举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认识获得提升,“行高雅之文明事,做高雅之文明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议论文并不陌生,对论证方法也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大略读懂本文并不是什么难事。《论“雅而不高”》这篇课文,除了在内容上要让学生通晓明白之外,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排比举例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运用排比举例对某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论述。
◆难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合作法
【课型】
讲授型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资源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导入课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崇礼尚雅,追求高雅。焚一炉香,抚一曲古琴,是为高雅;约三五知己,把酒赏景,吟诗作赋,亦为高雅。“高”与“雅”犹如一对儿孪生兄弟一样,形影不离。可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这两兄弟好像有些不和,出现了要分道扬镳的端倪。目前社会上有些人“雅”“高”分离,只是表面文雅,实则言行不高,只留于浮雅、伪雅的层面,雅在浅表,附庸风雅。今天,让我们随着李景阳先生的这篇文章《论“雅而不高”》,一起去对这种现象探个究竟。(板书:题目、作者)
【讲授】
二、引题探究
首先,调查测试大学生的不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