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李兆基中学2016届上学期高三历史学案
2016学案: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doc
2016学案:第12、13、14课 1840—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下).doc
2016学案:第15课 辛亥革命.doc
2016学案: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doc
2016学案: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
2016学案: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doc
2016学案: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oc
2016学案: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oc
2016学案: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doc
2016学案: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2).doc
2016学案: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3).doc
2016学案:第24、25、27课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
2016学案:第2课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
2016学案:第3课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oc
2016学案:第3课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2016学案:第4课 宋明理学.doc
2016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doc
2016学案:第5、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doc
2016学案:第7课 古代罗马的法律.doc
2016学案: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doc
2016学案: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doc
2016学案:第8课 新中国的历史知识梳理(时间版).doc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考试大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知识梳理
流派 代表 主要思想 评价
儒家 孔子(春秋) (1)哲学思想:“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① “仁”即“仁者爱人”就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即“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为了实现“礼”,就必须“正名”。“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1)积极:①汉代大一统后经过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仁”和“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在阶级社会这种普遍的爱是不存在的,“爱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包括劳动者)的重视。③“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限制,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范围,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④整理了“六经”,保存了儒家传统文化。
(2)消极: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②“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第1课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读:重点为分封制、宗法制)
■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的政治制度:
(1)夏朝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权;(2)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3)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的政治制度:(1)主要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区,外服是附属国。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2)商朝有强烈的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知识点2: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诸侯国),用于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封邦建国,以屏宗周”)
(3)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土地是分封的主要内容,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③异姓封国包括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④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①通过分封,周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
2.宗法制
(1)概念: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原因(目的):①主要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
时尚糖果色[交易快照]
颜色分类:4208 磨砂款-透粉色
第2课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考试大纲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读:重点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措施、影响)
■ 知识梳理
知识点1:秦的统一
(1)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加强了各个地区的联系;③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强烈渴望结束战争,实现统一。
(2)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空前统一的大帝国;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知识点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皇帝制度
(1)内容:最高封建统治者称皇帝;皇位世袭;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由皇帝下令调动。
(2)特征:①权力的高度集中,这是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至上:国家一切权力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③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中央制度:三公九卿
(1)概念:“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重要官职。
(2)职能:左、右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②“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的诸多官职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是封建社会的统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