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80字。
庄暴见孟子
执教班级:高三(10)班 执教人:吴立忠
研究课题:在比较赏读中增强学生领会课文要义、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篇幅较短,以对话为主,论辩性强。重“口耳之功”以反复诵读带动教学的各个环节。2、本文的论辩艺术较高超,研究、探讨其说理特点是讲授本课的重点与难点。3、采用比较赏析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巩固已学词语与句式,领会文章意旨与说理艺术。
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师: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曾布置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阅读情况哪位同学准确将投影上的句子朗读一下。(出示投影)
①王语暴以好乐,齐国其庶几乎。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③臣请为王言乐。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④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师:总体来讲,读得不错,但还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能指出来吗?(读的不好可以示范读读的好大家读)下面请大家高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师:好,我们大家读的都很好,有一点我感觉到的就是未能逼真的读出人物的语气。其实我们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准语气,如果我们读准了语气这将有利于我们理解课文。
师:接下来请大家翻译三句话请看投影(出示投影),
⑴直好世俗之乐耳
⑵他日见于王
⑶则齐国其庶几乎
师:译的不错。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三题各有什么特点啊,我出三道题的目的是请大家注意我们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文言文中一定要注意含有知识点的语句做到有的放矢。
师:下面请同学们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翻译全文(给予学生全部译文出示投影),同时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遇到疑难处可圈点,也可讨论(考虑到要求大家预习过给予大家5分钟)同学们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读文章内容什么有疑难问题吗?(静)我给大家两个问题请思考:
①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
②孟子所说的两种“乐”与齐王所说的两种“乐”为何不一致?
师: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众生默然)
提示:这关键在于对“乐”的理解,本文中提到了两种音乐,一为……(拖长字音)
明确:今之乐,古之乐。
师:对,这是孟子提到的两种音乐,但齐王提到了两种音乐是……
明确:先王之乐,世俗之乐。
师:问题即在于此。先王之乐,乃古代圣王制作之乐,儒家一直认为圣王之乐乃高尚之乐,能鼓舞人之斗志,有利于治国,而齐王所说世俗之乐犹今之流行乐曲,世人眼中,此乃靡靡之音,乃庸俗之乐耳。作为臣子的庄暴,在君王面前明知君王之爱好不好,却也不好明说,故“未有以对也”。
师:孟子所说的两种“乐”与齐王所说的两种“乐”为何不一致?
明确:1、这是孟子的高超之处,他偷换了概念,今之乐中有好有坏,并不完全等同于“世俗之乐”,且能引起齐王的兴趣。2、这是孟子故意吊胃口。因为孟子一谈“乐”王“变乎色”,而孟子又不好说世俗之乐很好,以今之乐言之,既能释之,同时又能为孟子自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作铺垫。
师:回答得很好。孟子初见齐王,两人谈话并不投机,为了使齐王能够耐心地听下去,孟子引入了一个齐王感兴趣的话题,即“好乐甚”,有利于治国。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本以为自己所好不好,却听孟子说“则齐其庶几乎”,当然想听下去了。这是孟子投其所好,以利于谈话,这正体现了孟子的高超的说理艺术。
师:可是孟子真的谈乐(yuè)了吗?众生齐答,没有。师:而是谈了什么? 齐答:“为王言乐”
师:何以知之?
明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重心应落在后一个“乐”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