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50字。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它耗时长,投入精力多,却收效甚微,以致于部分教师放弃作文教学,只攻基础。历年来,针对作文教学的理论指导,也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我们作文教学该怎么研究,该怎么突破,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去体现新课标的理念。首先,我们得弄清新的教学理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样用教学理念有效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生活是真实作文的源泉”。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生活就是作文。说起真实,实际上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 、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很多学生一提写作文就头疼,究其原因,不是不想写,而是写不出来,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在学习的压力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求圣贤书”,他们写作素材的来源就是课本,但课本上又有多少知识呢?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谈的就是积累。由此可见,丰富的素材积累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厚积了,才能薄发。那么积累素材有哪些渠道呢?
1.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渠道。生活是一个大课堂,里面有许许多多我们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丰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等,如果能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一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生活是人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也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人写文章才不会无病呻吟,苍白无力。
2.从传媒中积累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因此通过间接渠道获取写作素材也很必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给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课外书、电视、上网等方式获取许多写作素材。新课标也提出要求,五至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当然,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应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唐代大诗人杜牧,每次出门都带着文房四宝,便于在发现好的素材时,把它记下来,这样才不致于忘记,我们也让学生效法古人“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长期坚持积累,自然无论遇到什么文题都能信手拈来,文思如泉涌。
二、把写作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中
新课标指出,五、六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小学的作文课,每学期只有7、8次左右,远远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要求,但作文课又不能过多,过多则会影响教学进度。我们说阅读教学重要,作文教学同样重要。作文教学老大难,阅读教学抓住作文这个老大就不难。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因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