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歧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280字。
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歧变
一、引言
汉语词汇,不仅量多,而且表义丰富。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出新。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包括一大部分青年),恐怕已将“右派”、“大跃进”“上山下乡”“干校”等词语视为“出土文物”;同样,也许不少稍上年纪的人(也包括一部分中年人),对流行日盛的”新兴人类”语言,诸如“偶象”、“BT”、“郁闷”之类,也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云。而其间相隔不过三、四十年,可见,汉语词汇的变化是十分迅速的。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是最能反映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今年上半年,我国《现汉》第5版正式发布。据专家称:与1996年修订本相比,在收词方面,根据近年来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新增加词语6000余条。主要包括政治、社会、科技、文艺等20类。
新词新义来源于很多方面,除了绝大部分由普通话中产生而外,许多港台地区特有的词语,各地方言词语,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某个学科的术语,或社会上某行业的专门用语,简称、合称和缩略,外语词语等等,都被广泛地引进和应用。这些词汇,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比如: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社保、反恐、跑官、彩显、转轨等词,都和新近出现的事物或社会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是词义的相对稳定性。有的原是某一专业的术语,但现在又将它的本义和衍生义同时使用,表义生动。比如,主旋律、板块、越位、蒸发等;第三是它的流行性。如大款、咪表、电邮、路演、扮酷、小资等;第四是口语化,便于人们交际应用。比如侃大山、宰客、蹦极、托儿等,都是来自口语,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人们耳熟能详。
在纳新的同时,这次修订,也作了很大的删减,共删减旧词约2000条。删减的词条主要包括一些纯文言词,使用地区狭窄的方言词,过时的音译词,和反映过时的事物、现在已不再使用的词等。可以这样说,汉语词汇的演变,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汉语词汇发展中,还有一种现象-----地方性词汇。如“清水河道”(指河道的污染治理和建设)、“胆剑精神”(指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精神)等,因其活动组织或有关人文历史的地方性,不能为其他地区的人所理解,但就当地来说,词义已相对固定,应用也相对普遍。
三、汉语词义的歧变
汉语的歧变,是指人们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利用词语的音、义等方面的相关性,有意识地引起词语的歧义的现象。试类举如下:
(一)方言词翻新
大拿---能作主管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