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4月(总第八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7题,约7090字。
山西大学附中
2015——2016学年高二第二学期4月(总第8次)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
(考查时间:90分钟 内容:选修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计51分)
1.世人对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2.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农业阶级的利益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3.(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4.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 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6.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7.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政体在三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允许以人身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