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集(21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必修4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1课《窦娥冤》.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2课《雷雨》1.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2课《雷雨》2.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3课《哈姆雷特》.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4课《望海潮》.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4课《雨霖铃》1.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4课《雨霖铃》2.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5课《定风波》.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6课《登建康赏心亭》.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6课《京口北固亭怀》.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8课《拿来主义》.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10课《短文三篇》.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辩论》.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逻辑和语文学习》.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doc
人教课标必修4教案:《影视文化》.doc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
3
课型:
教读课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课《雷雨》教学设计
高一(1)班
教学目标:
1、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
2、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
3、通过表演再现、品味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表演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十一年前,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创作了震惊文坛的四幕话剧《雷雨》。从此揭开了中国戏剧史崭新的一页,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进一步了解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二、看课文,了解文章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幕: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再次相见。
第1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
《哈姆莱特》教案
教学要求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哈姆莱特(板书)
二、作家作品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望海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
教学过程:
一、 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
《短文三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注意学习课文语言,摘抄名言警句。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读懂这三篇短文,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入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梳理与探究示范操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教学重点
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教学难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明确任务)
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二、新课导入
在新课标高考试题中,第13小题的熟语成语运用是逻辑概念问题,第14小题病句修改中的词语搭配、列举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等等都是逻辑问题,至于第1——6小题要运用排除法,归纳法,同样这也是逻辑知识的运用,至于作文、阅读中的论证方法——摆事实简单枚举法、讲道理的三
《影视文化》教案
课 题 《影视文化 》
课 型 研讨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探讨影视文化、大众文化
教学过程:
一.梳理积累
简答下列与影视文化有关的问题。
1.“1895年,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诞生了”。电影之所以被称作“第七艺术”,是针对其余哪六种艺术形式而言?它较之其余艺术形式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答:
2.科学家在“视觉存留”原理和“心理认同”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连续摄影术”“胶片”以及“活动放映术”,这才有了电影的诞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 :
3.“1903年,电视悄然问世。人们习惯上把电影和电视合称为‘影视艺术’”。电影和电视这两种艺术有太多的相似、想通和相互借鉴之处,你能说出它们分类的区别吗?
答:
二.实践探究
(一)阅读探究
一部影片的创作是从编写文学剧本开始的,电影文学剧本是用文字表述和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