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25篇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作文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5/31 21:18: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7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5篇。

“读书无用论”为何卷土重来?
9月15日《工人日报》刊发文章称:9月初,媒体报道了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读大学是注定失败的投资,捡垃圾都比读书强”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随后一项上万名网友参与的网络专题调查显示,7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因而有网友和媒体认为,新“读书无用论”观点正在卷土重来。
“读书无用论”是否是真正卷土重来?2013年全国高考的数据给出了我们一个答案: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在2013年全国高考中,约百万考生放弃高考,这其中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农村孩子占绝大多数,他们大多选择了就业或来年再考。而在这一数据当中,并不包含那些虽然已经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却放弃入学的学生。
《工人日报》认为,新一波“读书无用论”的弥漫,是公民素养严重缺失的表现,是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彰显,正在向社会基层蔓延。因而引导社会“简单用投入和产出比来衡量学校教育的价值,做出“读书无用”的判断,并不全面。”然而笔者却以为,批评这种短视可以,但绝不能忽视这种现实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事实上,“读书无用论”并非新鲜论调。第一次是在出现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臭老九”成为了全民批斗的对象。第二次是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暴富起来,成为了社会的骄傲、助推发展的弄潮儿。而如今的“读书无用论”则首先来自于农村。一方面是大学学费节节攀升,上学成本越来越高昂,家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薪资甚至不能与农民工相比。
可以说,每一次的“读书无用论”来袭,都有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而这次“读书无用论”的卷土重来,至少还有三点最为关键的因素存在:一是当今“大学”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与实质,人们对“大学”不屑一顾;二是教育成本和就业状况“冰火两重天”,人们认为读大学成为一种失败的投资;三是教育不公现象随处可见,“拼爹”现象已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灵。
我们常说,立德树人,乃是大学育人之本。明初有位叫做宋濂的学者说:“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反观今天我们的一些大学,“为学”的目的离古人的标准简直是太远太远。而在各地校园面积扩张和学生规模成倍增加的背后,其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模式僵化、理念保守、管理失效,加之缺少科学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严重造成了学校培养理念、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一项上万名大学毕业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而玲玲父亲的话更为愤激,“现在这种大学教育,只会培养出好吃懒做,眼高手低的人,我在电视上看到,大学生毕业后,连换电灯泡都不会。”可以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人才散养的浪费,已经让人们对大学产生了极大的失望,甚至是厌恶。
与高校培养模式和理念严重滞后相伴随的是,民众往往是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投入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