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60字。
《水调歌头》教案
江都市第三中学 程克美
教学目的:
1.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
1.每当中秋月圆之时,合家围桌而坐之际,念及异地他乡的亲朋好友,一句绝妙好词定会跃入你的脑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是何人所作,因何而作,这节课我们将追根求源。
2.放幻灯:苏轼头像
这位“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哪个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唐宋八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皆工,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号称为“三苏”。
3.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感情甚笃,皆因反对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出京。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兄弟俩已有六年未见了。中秋之夜,苏轼仰望着明月的清辉普照大地,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抱负不能施展,怀念着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不禁感慨万千,趁着酒酣兴浓,写下了这首富有浪漫色彩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板书:“水调歌头”)
二、正音正字,听课文录音。
1.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词的生词。(放幻灯)
绮(qi)户 婵(chan)娟 不胜(sheng)寒 宫(que)阙
2.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三、题解:
1.我们来看注释①有关“水调歌头”的介绍,请同学读一下。
2.师读小记亦即题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解释“达”、“旦”,生译。
这句话有何作用?(联系《梅岭三章》小记的作用。说明作词的由来,表明这是醉后抒怀之作,同时表达对远离他乡的弟弟的思念,概括了全词的内容。)
四、研讨分析词的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解释:“几时”、“把”(复习“把酒临风”、“把酒话桑麻”之“把”)指名翻译。
这两句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句。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明月几时有”的劈头一问,写出了词人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和迷惑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板书:问月)分明带有几分醉意。紧接着又是一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生译“阙”。师解释:“何”。指名翻译。
古代传说神仙世界很美好,对时间的感觉也和人间不同。
齐读前三句,思考这“问月、问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开头三句借幻想中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