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导学案10(2份打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五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9/17 8:52: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920+5870字。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作风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来”文言虚词用法
  【重点难点】
  1.通大意,掌握文言字词,进而理解背诵。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导入学习
  还记得那个叫做陶渊明的彭泽小令吗?还记得那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响遏行云般的警世恒言吗?一千六百年前,他抖落了满身的污浊之气,愤愤弃官归隐。回到了他原本非常热爱的田园。所种的粳竟未尝颗粒到口,以秫酿酒的计划也完全浇空,陶渊明13年的仕途生活便就此结束了!他永远地告别了官场,这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铁骨铮铮的汉子,影响着中国后世的封建士大夫们不停地追寻自己无羁的精神天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共同倾听来自遥远的声音——“归去来兮辞”。
  ◆自主学习
  【文题解读】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文章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知识卡片】
  辞
  汉人所说的“辞”,渊源于古老的陈辞、修辞及辞赋之义,是指一种文学的语言。所以汉人称文学家为“辞人”。这样说来,在汉代,辞即我们所说的纯文学,亦即以修辞为主要目的、以悦泽为主要审美功能的文章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辞又应该是汉代文学之正名与大名,赋、颂、箴、铭等等,则是辞之下更具体的文体名目。
  辞也不仅是楚辞一体,考其渊源与流变,辞作为一种体裁,其文体的领属范围大于楚辞及其在汉代的拟作。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