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20字。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来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甚至宣称要征服自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践踏自然,肆意破坏环境: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毫无节制地开采等等。当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水灾、泥石流、沙尘暴,还有那可怕的“非典”,这些无一不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郑重警告。所以,人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如何创造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是新的时代主题,并且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的未来。于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继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诸如《珍珠鸟》等一系列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相关课文后,在本册中又编排了以《敬畏自然》为首篇的第三单元,它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1、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2、分析、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1、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现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让学生懂得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使自然界更美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美好。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1、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1、掌握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及意义,将课后四字词语(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彩绝伦、美味佳肴)连词成句、成段;2、了解作家作品(本文曾获98年全国十佳散文);3、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揣摩其写作意图;4、分析文章(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及写作特色:反问、拟人、对比;5、理解作者的观点。【1、2两点放在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