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教学案例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doc
北方的民族汇聚.doc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doc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doc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doc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doc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doc
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doc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doc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doc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doc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doc
夏商西周的更迭.doc
先进的科学技术.doc
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doc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doc
早期国家与社会.doc
早期中华文化.doc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doc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北京人
案例说明
在本课的 三个子目中,选择“北京人”一目,目的是通过对北京人考古资料的研读这一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北京人的基本 特征、发现北京人的意义、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意义,从而深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 点。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山顶洞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1.发现“北京人”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裴文中发现头盖骨的故事。课件展示北京人发现地点的图片,介绍“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学者们对考古资料的研究、测定。
学生认真听讲,观察图片和考古资料,了解北京人发掘的整体概况。
设 计意图:一方面学生了解北京 人发掘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2.北京人的特征
教师用课件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 北京人的面部特征。
学生观察并概括北京人的面部特征。同时,学生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的面部差异,并补充介绍北京人的寿命、脑容量等内容。
教师用课件出示参考材料:
人类学家根据北京人38个个体的研究结果得知,北京人死 亡于14岁以 下的15人,30岁以下的3人,40~50岁的3人,50~60岁的仅仅有1人。由此看来,北京人活不到14岁的占三分之一以上。
学生 思考并回答问题,了解北京人的外貌特征,以及其与现 代人的差异。同时,学生分成小组并结合生物学知识讨论和回答问题: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河姆渡聚落
案例说明
选择课文的第二目“河姆渡聚落”作为案例,主要考虑到学生在已经学习“半坡聚落”所反映的新石器时代原始 农耕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代表型文化——“河姆渡聚落”,并在学 习的过程中与“半坡聚落”进行比较,理解原始居民在新石器时代创造出的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为学习下一目“大汶口原始居民”经济发展导致成员之间贫富分化作 好知 识铺垫。
教 学过程
1. 承上一课目的过渡
教师讲述:半坡聚落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现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文明,那么这是否代表了整个中华大地在当时的文明特点呢?(由于中国面积辽阔,南北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呈现出不同特 色。)到了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河姆渡遗址,这一考古发现令人兴奋不已。呈现当时河姆渡遗址发掘情景的图片,经过1973年和 1977年两次发掘,河姆渡遗址的揭露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发现了四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其中第三、四层展现出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被 命名 河姆渡文化。如果你是当时在现场进行发 掘的一名考古学家,通 过接下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是否能总结出河姆渡遗址呈现了新石器时代怎样的生产生活特点呢?
学生活动:进入历史情景,思考问题。
设计思路:设置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拉近学生与远古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生根据考古发掘内容对远古历史进行合理分析的逻辑思维方式。
2.案例主体
教师活动一:呈现一张1996年发行的河姆渡遗址的邮票的图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