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资源简介:
约4720字。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
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 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
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①且 ②则 ③所 B.①以 ②于 ③因
C.①且 ②则 ③因 D.①以 ②于 ③所
【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①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②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③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
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Ⅰ卷中进行考查。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