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6张。你能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美国发现什么导入新课,解读寻找美国繁荣的原因,梳理知识了解危机,评论危机提升认识,讲练结合,含配套教学设计,约3640字。
《30年代的大危机》教学设计
浙江省乐成实验中学 蒋素琴 陈玉心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和潜在危机,尝试分析为什么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
2.结合数据、资料和图片等资料,列举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形成对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初步认识。
3.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2.难点:经济危机的实质、“大危机”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运用数据、史料、图片、文本等资料进行设问,采用对比、观察、阅读等方法进行询问和探讨,逐渐引领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和理解历史,形成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用评论
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评论
2.请生根据评论,猜猜当时的美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
3.师:这些专家为什么如此评价“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呢?让我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去解决 1.生读“有关评论”
2.预计生能说出当时发生的不是什么好事,不一定说得出是经济危机
1.讲历史无法撇开历史评论。引用有关专家对美国30年代的评论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略。
3.适时承转点出课题
解读繁荣
寻找原因
1.呈现有关美国20年代经济繁荣的图文材料。结合材料,阅读课文P40,引导学生思考:
(1)当时美国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繁荣现象?
(3)展开想象,这种繁荣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转入“繁荣背后的隐忧”
2.请生快速阅读课文P40-41,验证学生们的想象。补充有关材料,结合课文,分析潜在的隐忧(原因)
3.请学生归纳,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1.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回答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原因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各抒所见
2.通过阅读课文,验证学生的想象
预计生得出:产品“过剩”、虚假的繁荣、股市投机等
3.学生归纳危机原因 1.在材料解读中获取知识,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开放式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学生合理想象后,运用课文和补充材料进行验证并分析,即落实了重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
3.帮助学生完成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梳理知识
了解危机 1.出示:1929年10月华尔街的股市材料,回答:这次经济危机何时从哪国先开始的?首先从哪个市场反映出来?
2.师适时展示图册P26《1929—1933年经济危机》,生读出:经济危机严重的国家和波及的国家与地区
3.要求生阅读课本P41-42,概括:
(1)这次经济危机出现什么现象?(补充:经济危机中的美国和资本主义国家)
(2)阅读课本P42经济危机期间,母女对话,思考:你是怎样理解这段对话的?在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下,资本家为什么不把商品廉价卖给工人,却宁愿大量销毁呢?是不是煤、牛奶、棉花……真的“多得用不完了”,它说明了什么?
4.结合危机的表现和课本与图册P26中的有关资料,归纳这次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在需要时点击链接,加深对特点的理解)
1.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危机1929年从美国股市首先反映出来
2.学生读图了解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3.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归纳现象,学会从现象看本质
4.阅读课本、图册相关资料,归纳经济危机的三个特点。阅读老师补充的材料,分析特点 1.了解危机的爆发
2.解读历史地图获取历史知识,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补充部分史料,带领学生重现历史事实
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完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同时,突破了难点
4.利用课本图册和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发展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加深对特点的理解,同时突出了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