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9张。回忆历史,导入新课,呈现图片材料“感受历史,肩负未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呈现图片材料:“袁世凯祭天祭孔”“袁世凯复辟称帝”等。讲练结合,含配套教学设计,约2140字。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浙江省乐清市城东二中 詹良都 郑晓慧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历史,导入新课
呈现图片材料“感受历史,肩负未来” 观看图片,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利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领导人,结合所学分析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引入思想领域学习西方的新文化运动
新课教学
一、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呈现图片材料:“袁世凯祭天祭孔”“袁世凯复辟称帝”
2.中国民众新春对联
3.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观念状况是什么?
4.陈独秀关于思想解放有关言论 学生回答:
推崇
“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 让学生体会到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和进步知识分子的观念产生的激烈的冲突
让学生认识到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思想
二、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和活动基地。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教材的《青年杂志》图片、有关人物图片
2.进一步设问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是什么?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1.兴起标志:《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理念,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场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汇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形成了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让学生学会对教材内容归纳梳理及对有关史料的分析等基本方法
1.让学生了解《新青年》在传播新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2.北大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环境,体会在《新青年》及北京大学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兴起